近日,第五届全国数学建模微课程(案例)教学竞赛圆满收官。我院韩信、李骏两位老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、创新的教学设计与精彩的现场展示,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——李骏老师以《影院里的视角和仰角》斩获四川省一等奖,韩信老师以《稀疏恢复问题的建模与神经动力学优化》荣获四川省三等奖,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育人实力。
本次比赛以“深化数学建模教学实践,推动数智技术与教学融合”为核心目标,聚焦数学建模知识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的能力,要求参赛教师围绕实际案例设计完整教学方案,提交包含教学案例文稿、配套PPT课件及10分钟说课PPT在内的参赛材料,既考验教师对数学建模核心知识的把控能力,也注重其教学创新思维与实际教学落地能力,吸引了全省各院校数学建模领域的优秀教师踊跃参与,竞争尤为激烈。
备赛过程中,两位老师严格对照竞赛要求,结合自身教学特色与学科优势,对参赛作品进行反复打磨。李骏老师以“影院选座”这一贴近生活的经典案例为基础,深入剖析视角、仰角与观影体验的内在关联。他从问题分析、模型建立、数值求解到结果拓展,完整呈现数学建模逻辑:通过影院纵向剖面示意图明确变量,基于三角函数推导角度计算公式,以“全体观众视角变异系数”定义满意程度函数,最终采用数值搜索法确定最优解,并开展敏感性分析探讨变量影响,整个教学设计既符合数学建模规范,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,让抽象知识具象化。
韩信老师则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问题,以“稀疏恢复”为核心构建教学案例。他从海量数据处理背景切入,结合陶哲轩、Candès等人提出的压缩感知理论,系统讲解信号稀疏表示、观测矩阵设计与稀疏恢复算法三大核心内容,重点聚焦神经动力学优化方法:对比序列迭代、智能算法与神经动力学算法的优劣,突出神经动力学在大规模并行计算、收敛性分析及硬件实现上的优势,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展示投影神经动力学算法的收敛轨迹与误差变化,还拓展介绍分布式神经动力学算法在大规模问题中的应用,展现了数学建模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,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性与创新性。
学院数学建模教研团队对两位老师的备赛工作给予全力支持,多次组织集体研讨,围绕教学案例的完整性、科学性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展开深入交流,针对案例文稿格式、课件呈现逻辑、说课时间把控等细节提出优化建议,助力两位老师不断完善参赛作品,为比赛获奖奠定坚实基础。
比赛现场,李骏老师以生动的生活场景导入,通过清晰的逻辑推导、直观的示意图解与严谨的数值分析,将“影院视角与仰角优化”这一案例的教学价值充分展现,其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,又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赢得评委一致认可;韩信老师则凭借对前沿知识的精准解读、对复杂算法的清晰拆解及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控,展现出深厚的学科功底与前沿视野,其案例的创新性与专业性获得评委高度评价。
此次获奖不仅是对两位老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,更是我院重视数学建模教学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、推动教学创新的重要成果。未来,我院将继续以各类教学竞赛为契机,鼓励教师深入探索教学新模式、新方法,加强与省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,不断提升数学建模教学水平与竞赛指导能力,为培养更多具备数学思维、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,持续推动学院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(供稿:李骏 初审:王佳欣 复审:古传运 终审:苟 格)